关闭

  十三陵首创哑巴之制

  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属等规模。其神道的设置,从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西分出,长约2公里。途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。陵处建碑亭一座,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。陵宫建筑,朝向为南偏38度,占地约3.46万方米。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,宝城前设两进落,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,以及棱殿配殿为五间,棱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。 昭陵的最大特点,是率先形成了完备的哑巴制度。明朝的帝陵从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。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水沟以内开始夯筑宝山墓冢的,其形状呈自然隆起之态。昌山水记记之为甬道,宝城,冢半填。昭陵则不同,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,几乎与宝城墙等高,正筑有上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,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, 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,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落,人们俗称为哑巴,并称外月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。 宝城封土的排水系统也十分讲究。宝城为前低后高形式,城内的封土则是高外低。宝城的内侧设砖墁凹形水槽,左右两侧稍前处又各设方井两眼,井上覆盖凿有漏水孔的水蓖子,井下有暗沟前通哑巴内的两侧排水孔道。每当大雨降后,城内雨水能顺利地从哑巴两侧的排水暗沟排出,有效地保证了玄宫上面封土的干燥。方城后的琉璃影壁也改泰康等陵依墙而建的方式,为一半嵌入墙体之内的随墙而建的方式。昭陵的宝城与泰康等陵宝城模式相比较,显得更加精致壮观。那么,为什么昭陵会采用这种哑巴的形制呢?这还要从昭陵宝城培土一事谈起。据明神宗实录记载,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十五日,工部上一道奏章。说永陵宝城黄土,自嘉靖十八年以,至今四十二年,不为不久,乃十分尚亏其八。还提出六条意见请神宗批答。神宗览奏后下旨说皇祖宝城培土如何四十余年尚未完?就这工程重大,若用陵军班军未免耽延时月,终无完局,依拟通行雇募,刻期报完。又说朕前恭陵寝,见昭陵宝城亦欠高厚,着一体加培,俱不许苟且了事。这样一,永昭二陵宝城的黄土同时加培,大臣们恐落下苟且了事的罪名,自然就按同一规制培筑了。这就是昭陵宝顶与永陵相同,却与长献景泰等陵都不同的原因。由于封土的培高,冢前拦土墙排水系统照壁形式,与宝城方城的关系都要重新考虑,于是形成了陵区内第一座哑巴。这种形制由于冢前拦土墙的大幅度增高,不仅可以满足以永陵位模式在宝城内填满黄土的需要,而且方城下的甬道和宝城内通向明楼的左右转向礓 也可以继续使用,而不致被封土掩埋。这种月牙城哑巴的方式为后的庆德二陵所沿用。也许有人会问,昭陵的月牙城哑巴会不会是原设计就是这样,是原拟定好的创新之举呢? 从昭陵营建的历史背景看,不会是这样的。因为从整个陵寝建筑的规制看,昭陵是按泰康等陵形制建造的。而且昭陵营建时,正是明代叶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执政期间。张居正受孝定皇太后李氏之托,辅佐年幼的神宗皇帝,正身体力行以实的精神锐意改变时弊,他虽对先帝陵寝的建造态度也十分认真,但却绝不会将精力花在陵制的创新上。因为这样的创新只会增加陵工的工程量,加大用度,而当时张居正却是千方百计在考虑着如何开源节流,从各个方面节省家的财政支出。这点从神宗隆庆六年七月谕工部尚书朱衡的内容也可看出。神宗的谕说,昭陵的营建固不可因陋就简,以天下而俭其亲,亦不宜浪费糜财,饰文而鲜实可见,昭陵哑巴是在一个偶然因素影响下形成的。

上一篇:【科普】隆回县金石桥镇聚群村开展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 下一篇:【科技】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·上海论坛致贺信